在往伏波山景區前佇立著一個騎馬的雕像,相傳漢代時伏波將軍馬援南征曾經過此地,故得名。甚至於有傳說馬伏波站在伏波山上,拉弓射箭,一箭穿三山。
伏波山為《灕江保護神》,位於市中心灕江邊一座孤傲挺拔的絕秀山峰,一半插入灕江,一半則枕於陸地。每年春夏,江水暴漲,山麓遏阻急浪狂瀾,使江水倒轉迴旋,有降伏波濤之力。伏波山素以岩洞奇特、景致清幽、江潭清澈而享有《伏波勝境》的美譽,又因位於城中心,交通便捷,成為歷代人們推崇備至的遊覽勝地。
唐代時山上曾建有伏波將軍庭。現
伏波山公園由多級山地庭園組成,有還珠洞、千佛岩、珊瑚岩、試劍石、聽濤閣、半山亭、千人鍋及大鐵鐘等景點和文物,集山、水、洞、石、亭、園、文物于不足1萬平方米的範圍內,成為獨特的桂林山水的縮影。
進入公園,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第一級臺地庭園景觀——伏波勝景。
伏波山在這個三開對稱,硬脊斜坡,黃琉璃瓦蓋的仿古牌坊建築上方的正中位置,有楚圖南先生手書“伏波晚棹”的匾額,令人頓生詩情畫意。
這口直徑1米,高約1米,重約1噸的“千人鍋”與還珠洞入口處左側的古鐘同為定粵寺的法器。古鐵鐘高2.5米,直徑1.7米,重約2700公斤的大鐘,鑄造於清康熙八年(1669年),是清代定南王孔有德女兒為悼其父所鑄。定粵寺建於1651年,用於宣揚明朝叛將孔有德協助清朝平定兩廣的功勞。
還珠格格歷史發源地耶。
還珠洞位於伏波山的山腹,古時只有臨江的一面有洞口,要坐船方能進入,後來人們在西面和南面開了兩個口,這才可以從陸地步行入洞。洞內高4—6米,寬 6—8米,總長120余米,面積600餘平方米。
洞名“還珠”源於幾個傳說,其中一個是講述當年伏波將軍馬援率軍南征交趾國得勝班師回朝,用船運載買來的薏苡回中原作為藥用,有人誣告他運的是從合浦搜刮來的珍珠,於是他就當眾把薏苡倒入了伏波潭裡,以表明自己的心跡,讓這些所謂的“珍珠”流還合浦。
還珠洞內的文物石刻很多,是伏波山的精華所在。還珠洞還是唐朝除西山的慶林寺外,又一個佛教聖地。信奉佛教的僧徒們,在洞內雕塑了許多佛像。
千佛岩中有許多尚未成形的粗鑿佛像,猶如風化剝蝕的斧鑿痕。一般能辨認成形的佛像有239尊,加上尚未成形的共有400多尊,不過並未開放入內。
這不是在搞怪或是破壞古蹟喔,小李說透過這個小孔,手若是能摸到佛像越遠越有福氣,是不是表示很有佛緣可以出家了。
還珠洞內還有一懸掛的巨石,離地一寸許。有人說是馬伏波試劍留下的痕跡,故名試劍石。相傳“岩石連,出狀元”,岩石不斷地生長,就不斷地出狀元,因而又叫“狀元石”。又由於試劍石的形狀似大象的鼻子,又名“象鼻石”。這塊岩石如果有水溶解碳酸鹽的作用的話,是能生長的。但是它已無水的溶解作用,無法分解碳酸鹽而產生新的沉澱作用,已失去了生長、發育的條件和環境,所以它不可能與地面相接,而且將永遠這樣,離地一線而成為引人懸念的奇石。
用雙手合掌伸入試劍石的縫隙中,象徵岩石連,出狀元,保佑我們長智慧。
另一個入口旁的彌勒佛。
只要細心的聽聽講解,古蹟也是可以玩得不錯喔。
其他行程請參考:桂林暑假六日遊Happy GO行程
END~~~~~~~~2013.07.03